拉司太特亮相2018ASCO年會
2018-6-30
2018年美國臨床臨床腫瘤學會年會在芝加哥落下帷幕。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黃欣、藍燕春教授在會上報告了公司產品拉司太特聯合阿帕替尼治療晚期卵巢癌的研究(摘要號:5515),使得拉司太特在國際知名度和業界認可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卵巢癌死亡率位居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一位,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疾病已經進展至晚期,即III、IV期。晚期卵巢癌患者即使完成了包括手術及術后一線化療的標準治療,仍有超過70%的患者會出現疾病復發。根據停用鉑類藥物的時間,卵巢癌復發可分為鉑敏感性復發(停用鉑類藥物≥6個月出現疾病復發)和鉑耐藥性復發(停用鉑類藥物<6個月復發),還有一種是在使用含鉑化療方案過程中出現疾病進展的難治性卵巢癌,其預后最差。雖然有此分類,但在臨床實踐中,若疾病一旦復發,則意味著終身復發,而復發性卵巢癌的治愈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便患者最初為鉑敏感復發,隨著疾病進展最終也會發展為鉑耐藥復發,臨床治療十分棘手。 對于鉑耐藥復發卵巢癌患者,臨床治療多選擇不含鉑類藥物的二線單藥治療,如紫杉醇、多西他賽、吉西他濱及拓撲替康等。雖然用藥選擇較多,但總體而言,二線單藥化療的療效不盡如人意,既往研究數據顯示,單藥化療的ORR約為10%~30%。臨床亟待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近年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化療可明顯改善鉑耐藥卵巢癌患者預后。AURELIA試驗結果顯示,單藥化療聯合貝伐珠單抗較單藥化療可顯著延長患者PFS(6.7個月比3.4個月)。所以,目前對于鉑耐藥卵巢癌的治療,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可能會為患者帶來更好生存獲益。基于這種認識,不禁讓人思索除貝伐珠單抗外,其他抗血管生成藥物與化療藥物聯合是否同樣能在鉑耐藥卵巢癌治療中大放異彩呢?此時,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靶向藥物阿帕替尼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除在多種實體瘤中表現出良好療效外,臨床前研究發現阿帕替尼與細胞毒藥物聯用具有協同作用,兩者聯用不會產生毒性疊加,為這兩種藥物聯用奠定了基礎。阿帕替尼是一種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而VP16是我國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細胞毒藥物,兩種藥物均為口服藥,若兩者聯用,則患者無需住院,給藥更加便捷。鑒于以上用藥安全性及給藥便捷性的優勢,這項探索阿帕替尼與口服VP16聯用治療鉑耐藥復發卵巢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臨床研究應運而生。 研究表明,拉司太特聯合阿帕替尼客觀緩解率可以達到54.3%,疾病控制率可達85.7%,無進展生存期達到8.1個月,明顯改善了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預后。而大部分不良反應也是中度至輕度,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拉司太特在巢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種晚期腫瘤的治療中均表現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并因其口服給藥的方式,極大地改善了晚期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項研究自2018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全球學術項目(GAP)年會上進行口頭報告后,再次登上國際頂尖學術舞臺,表明業界對拉司太特的認可和關注。而最新的NCCN卵巢癌指南、CSCO乳腺癌指南均將口服VP-16從三線后治療方案提升至二線推薦方案,也預示著在晚期腫瘤治療方面,拉司太特可有一番大作為! |
|